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网传50万日本人来华养老?山东康养集团:纯属假的!

点击次数:199 发布日期:2025-08-04

那段时间,网上炸了锅,很多人的朋友圈、微博都被同一条消息刷屏了。

简单来说,大伙儿都在嚷嚷一件事:有家叫“山东康养集团”的公司,据说跟日本官方搭上了线,签了个挺大的项目,说是准备把50万日本老人接到中国来养老。

好家伙,50万人!

这数字搁谁听了都得一愣。

这消息一出,别说社交媒体,就连日常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都直往这儿拐。

咱们心里那根弦,一下子就被拨动了。

中日之间,历史的那一页有多沉重,无需多言。

更重要的是,咱们自己国家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老挑战——咱自己的3亿多老人都要安顿呢!

这种情况下,突然传出自家公司要“大张旗鼓”地帮五十万外国老人养老?

很多网民那股憋屈和愤怒劲儿就上来了,情绪特别激烈。

“吃里扒外”、“只顾赚钱忘了本”……类似的评价在当时铺天盖地。

也有人会嘀咕,那么多人里面,会不会有那些沾满国人鲜血的刽子手或者他们的后人?

想想我们那些无辜牺牲在侵略者铁蹄下的同胞和先烈们,这心里头真是……没法形容的别扭。

这场风暴的核心,指向了那个叫“山东康养集团”的公司。

源头是一则他们在招聘平台上发布的招聘启事。

开头看上去挺正常:面向全球招2万名养老行业相关人才,像养老院的管理者、护工之类的。

但引起轩然大波的,是紧随其后的几行介绍性文字,大意是提到日本打算未来三年向中国输送五十万老人安度晚年,要挑选中国风景文化胜地建设顶尖养老机构,还说这些机构要成为经日本厚生省(相当于咱们的卫健委或人社部)认可的“海外养老别馆”。

就是这段文字,像颗火星子掉进了干草堆。

人们纷纷转发、解读,很快就形成了“山东康养集团与日本政府达成了50万老人引进协议”的共识。

虽然那会儿也有零星的声音说这样能促进国内养老产业升级、拉动经济也挺好,毕竟商业合作嘛。

但压倒性的声音是愤怒和抵制。

大伙儿普遍觉得,这不仅不合理,在情感上更是难以接受,刺痛了内心深处的伤痛记忆。

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愤怒的网民们开始深扒“山东康养集团”的底细。

他们很快删掉了那则引起争议的招聘信息,但已然无法平息众怒。

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有人直接给这种行为扣上了“卖国”的帽子。

更有甚者翻出一些未经完全证实的网络信息,说这集团的创始人叫“帝井少辅”,据传是北京出生,后来去了日本留学,拿了日本国籍还做了官,整个“50万计划”就是他搞出来的。

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让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阴谋论的色彩。

好在,官方的动作也比较及时。

山东省负责民政事务的部门在舆情爆发后48小时内就出来辟谣了。

他们澄清说全省由外资参与的养老项目只有3个,而且都是技术合作性质的小项目,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大规模接收计划。

在日本那边,他们的驻华大使馆也很罕见地专门在社交媒体上做了个声明,明确说“日本政府从未推动过此类计划”。

外交部那边也有记者问到这个事,发言人的回应很清楚,中国在任何养老政策的制定上,核心都是优先保障本国公民的权益。

后来经过查证,网络上疯传的所谓“合作协议”图片,被发现是由别的中日在环保技术方面的合作文件截图恶意PS、移花接木伪造的,跟养老合作压根不沾边。

至于那位“帝井少辅”先生的信息及其关联,更是没有确凿证据。

不过,即使官方下场多次澄清,这件事就像块沉甸甸的大石头扔进了水里,余波一直荡漾了很久。

一些原计划推进的中日养老产业合作项目明显受到了阻力。

听说有个本来规划引入一些日本先进养老理念或技术的智慧养老社区项目,因为这事儿引起的舆论反弹,最后就搁浅或者延期了。

更多在专业领域看来有益、需要借鉴的国际先进康养技术和经验,一旦沾上“日本”二字,在公众情绪面前也变得异常敏感,后续引进和落地变得非常困难。

可以说,这场风波,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行业一些实质性的交流和发展。

咱冷静下来想想,之所以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能激起这么大的浪花,根子其实不在那则招聘本身,而在于日本国内那根关于“老”的弦绷得实在太紧了。

去过日本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街头巷尾白发苍苍的身影随处可见。

官方统计数据更是印证了这点。

日本的65岁以上老人,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比例还在往上蹿。

你能想象吗?

就是在大街上走,平均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长者。

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拔尖的程度了。

“养老难”几乎成了刻在每个日本普通百姓心头的焦虑。

不管是便利店、公园长椅还是家庭晚餐,这话题都绕不开。

具体难在哪儿呢?

首先是“进门难”。

日本的养老院,贵是真贵。

普通点的,平均一个月少说得15万日元左右(大概折合人民币8000块),那些高端点的,月费能奔着30万日元(差不多16000人民币)去。

这负担,对很多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来说,太重了。

更糟心的是,即便咬着牙能付钱,也未必有位置。

养老院早早就排起了长队,等着入住的老人太多太多了。

普遍的说法是,平均要等上5年甚至更久才能轮到一个床位。

这漫长的等待期,对于那些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亟需照料的老人来说,不光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煎熬。

所以听说过一些无奈之举,比如有些身体不好的老人,只能长时间“赖”在医院病床上不走,因为只有医院才能给他们提供相对稳妥的栖身之所。

极端的“孤独死”现象也让社会倍感压力,数字摆在那儿,一年有好几万。

就算熬过了排队,成功住了进去,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能舒舒服服安享晚年。

紧接着就是“服务难”。

一个核心问题是,照顾老人的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太大了,据说能差出40万个岗位!

缺人手怎么办?

服务质量自然就下滑,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爆出过护工因为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情绪崩溃、照顾不周或虐待老人的恶性事件。

这背后的原因也挺明了的:这活儿非常辛苦,又脏又累,责任还大,整天围着老人转,精神和体力双重透支。

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太成正比,一个月拿到手的可能也就20万日元左右(差不多一万人民币),扣掉在大城市高昂的房租和日常开销,剩不下多少。

更让人心里发凉的是,有时候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些老人或家属会把护工当下人看,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平等。

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试问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干这行?

这也难怪新鲜血液补充不足了。

最后还有一层难,是落在年轻一代肩头的“负担难”。

日本的职场文化和工作压力大家都有耳闻,“社畜”的无奈与挣扎不是虚构的。

很多日本的中青年为了照顾家中逐渐失能的长辈,不得不在职业生涯黄金期就做出选择:要么扛着巨大压力两头奔忙,要么就干脆辞了职专心回家伺候老人。

无论是哪种选择,对个人的发展、家庭的经济活力,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都是实实在在的损耗和负担。

而且这种状态看着还没个头,日本的生育率低是出了名的,已经连续好多年都趴在1.3以下了(自然替换水平需要2.1)。

这意味着以后干活纳税的年轻人会更少,需要被赡养的老年人会更多,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一个几乎无解的“死循环”。

家里的“难念的经”念不下去了,往外寻找出路就成了日本政府和社会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选项。

“输出部分老人”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不是什么突发奇想。

像气候温暖、生活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像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早些年就吸引了一小批经济条件宽裕的日本老人去养老度假式地居住。

那里风景好,日子过得便宜,医疗服务也跟得上,确实有吸引力。

但东南亚好归好,对大多数日本老人来说,毕竟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也太大,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

再加上离得远,孩子们来回探望或者自己临时想回去一趟,都不方便,心里总有点不踏实。

这样一来,地理位置邻近、文化习俗上有不少共通点的中国,吸引力就显现出来了。

有去过中国大连、青岛这些地方的网友分享说,确实能碰到一些在那里长住的日本老人,脸上那安详劲儿跟在日本时紧张的状态不太一样。

这种感觉,可能是不少老人最终选择中国的一个潜在原因。

比如在大连靠近海边的几家国际化养老机构里,住着不少日本老人。

有个叫田中的老爷子,快80岁了,他说自己在日本能领到的养老金一个月差不多15万日元(7500人民币左右)。

这笔钱在东京想住个像样的养老院,交完月费几乎不剩什么。

而在大连这边,条件差不多、甚至更好的养老院里,一个月花3000块人民币就能住上带独立卫浴的单间,还能享受24小时全天候的护理服务。

这笔经济账怎么算都划算,生活品质直线上升,自然成了最实际也最直接吸引他们的地方。

比钱更深的层面,是两国目前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了可能性。

日本的老龄化程度更深,养老产业摊子铺得更大,压力也更大,被媒体形容为“三重苦”:人工费用奇高(导致服务价格下不来),找个合适的地皮建养老院成本巨大,还有就是前面提过的,家里没人能照顾(少子化、年轻人忙)。

对比之下,虽然咱们国家的老龄化也在加速,形势严峻,但至少在现阶段,我们人力成本相对低一些,整个养老产业还在快速发展,有土地、有人手、也有意愿建设新的养老社区。

这种阶段性的差异,为跨国养老提供了一点现实的土壤。

还有就是文化上的亲近感。

这点真没办法否认,中日一衣带水,文化同源的地方太多了。

吃饭用筷子,过年贴对联,诗词歌赋的欣赏,乃至一些日常的礼仪习惯,都能找到共通之处。

这种熟悉感,是去东南亚、甚至欧美养老所无法比拟的。

有网友在苏州探访过一家主打“日式风格”的养老社区,他们真的很用心:房间有带榻榻米和矮桌的日式房型可选,食堂菜单上固定有几样日式餐食,像生鱼片、味噌汤,甚至还会定期请日本艺能团体进来表演。

这种熟悉的陌生感恰好击中日本老人那个心理需求点——既能体验异国风情,又不必完全割裂文化根脉。

另外还有一波人挺有意思。

年轻时被日本公司外派到中国工作,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中国很熟悉,也有感情。

退休之后,选择回到这个“第二故乡”养老,对他们来说顺理成章。

听说这类因“怀旧”而选择中国养老的日本老人,在整个群体中比例不低,三分之一以上了。

他们普遍反映,中国大城市的变化太大了,现代化程度远超他们过去的印象,而且中国社会对老人的普遍尊重程度,也让他们感到舒心,并不比日本差。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驱动因素是医疗资源。

特别是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三甲医院里特设的国际医疗部或者高端医疗中心,成为了一些日本老年病患的选择。

比如像慢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这类慢性病管理方面,中医的针灸、推拿、药浴等非药物疗法,对有些老人特别管用。

有网友提到一个叫佐藤的日本老太太,就是因为关节炎专门从日本跑到上海的医院定期做针灸治疗。

她算过一笔账:同样的疗程方案在日本做,纯粹自费的话,加起来少说得50万日元(约合两三万人民币),而在中国这边,通过加入相关的医疗保险或者合作项目,自付部分能降到三分之一左右。

更让她觉得好的是,“这边的医生愿意花时间听我讲完我的所有不舒服”,这种在就诊过程中被耐心倾听、细致解释的感受,让她觉得格外不同,而这种“软性”的医疗服务体验差异,恰恰是很多日本老人很看重的。

随着这些零星的日本老人选择到中国养老,围绕这个群体的“配套”也悄无声息地在一些城市发展起来。

像青岛就有专门的中介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帮你在中国的养老机构里挑合适的、替你们家老人办长期居住签证,甚至安排定期的探亲机票。

别嫌贵,全套服务下来能收到200万日元(十万人民币左右),但据说订单排得还挺满。

还有更精明的开发商,比如在威海这样的地方,搞起了定位清晰的“中日双语养老社区”,小区里配备能讲日语的前台、护士,周边再开个日资便利店或小超市,甚至在社区医院设专门日语急救热线。

这样一包装,尽管房价比周边同类社区可能要高出一大截(溢价30%甚至更多),还是很快就卖出去了。

在事情闹大之前,从纯商业角度看,这种自然形成的、小规模的“养老出口贸易”,对两国似乎都有好处:日本部分老人得到了相对经济、舒适、文化亲近的养老环境;中国的养老机构获得了客源、积累了国际化服务的经验、也赚到了钱。

所以回到那个引爆舆论风波的“50万计划”本身,抛开那些未经证实的阴谋论,如果我们理性地、单纯从两国各自面对的现实挑战和可能的资源互补性来看,开放一些养老资源给邻国的确有“双赢”的潜在可能。

关键的核心痛点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度”?

怎么做才能确保咱们自己国家3亿多老人的养老需求被摆在绝对优先的位置,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如何盘活我们暂时富余的资源或潜力,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机会?

而且,这个盘子多大、门槛在哪、服务标准是啥、管理怎么跟上?

这些都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绝不是靠一家民营养老公司出面就能拍板、私下运作能兜得住的,需要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清晰的法规政策和有力的监管框架去支撑。

步子迈得太大,就算出发点再符合商业逻辑,在沉重的历史和现实情绪面前,也会遭遇巨大的现实阻力。

这个结,怎么解?

可能还需要时间、沟通和更精准的政策引导来慢慢解开。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