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果壳里的战争——1961年葡印果阿之战(2)

点击次数:166 发布日期:2025-08-05

孱头帝国

瓦斯科·达伽马是一位比同时期所有航海家和征服者都幸运得多的人。麦哲伦死于土著之手,哥伦布在债务监狱里穷困潦倒,而阿尔布开克也死于政治失意。当达伽马这位“印度海军上将”和维迪格拉伯爵在1524年圣诞节去世的时候,其寿命之长已经足以使他知道,尽管竞争对手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但葡萄牙却发现了去东方的道路。而且这是欧洲海上商业的最大份额:达伽马领取三份王室退休金,总计2750克鲁扎多(金币名),此外还享有各国商船在马六甲、果阿和霍尔木兹缴纳的锚位费的一部分。达伽马的君主,曼努埃尔一世,采用了一个夸张的头衔:“奉天承运,在大海此岸的葡萄牙和阿尔加维的国王,和在大海彼岸的非洲的几内亚与埃塞俄比亚、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征服地、航海和商业的君主”,这是一个被其嫉妒的竞争对手们贬称为“杂货商国王”的称号。

为了控制以果阿为中心的海上商路,葡萄牙人还需要其他一些基地。从印度往东最显而易见的海路控制点是锡兰的科伦坡和马来亚的马六甲。印度和锡兰之间的保克海峡水太浅而不宜行船。绕过苏门答腊岛、通过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的巽它海峡航线路程较长,多暗礁和海流,而且苏门答腊岛西海岸没有安全港口,因此往返东亚的交通全部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阿尔布开克占据马六甲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理由,尽管它在东南亚各岛国的贸易中也起一定的集散作用。锡兰的科伦坡于1515年被葡萄牙人占领,修筑了防御工事,还吸引附近生产的桂皮,因此也有一定的商业作用。

葡萄牙人直到1557年才在珠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的澳门建立起他们的商业基地。在澳门,可以较少地受到明帝国对于广州外国商人所施加的那些限制,也更能得到中国当局的容忍。从明帝国的观点来看,这些不守规矩的野蛮外国人最好就呆在那个偏远狭窄的地方,让他们在那里按照其奇怪习惯管理自己。在印度尼西亚当时尚无大国,因此也就没有建立类似的地区基地,葡萄牙人通过恐吓一部分苏丹、与另一些苏丹结成联盟,统治了当地的香料贸易并排斥了与之竞争的欧洲人。

应当记住的一点是,印度次大陆的大小与欧洲相近,而其文化和政治的多样性至少与欧洲相当。在十六世纪里,印度北方在莫卧尔帝国的牢牢控制下,南方则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信奉印度教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曾经积极寻求葡萄牙人的援助,力求摆脱德干高原北部穆斯林苏丹国联盟对它的进攻和占领。葡萄牙起先提供给毗奢耶那伽罗帝国以进口马匹和大炮,并从与这个南印度主要国家的交往中获得商业利益。但是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在最危急的关键时刻向葡萄牙提出的紧急援助要求却被葡萄牙人愚蠢地拒绝。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在1565年灭亡之后,葡萄牙人在印度的贸易和地位迅速下降。

葡萄牙亚洲殖民帝国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其最后的命运。在阿尔布开克占据果阿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葡萄牙人在亚洲舞台上的形象仍然是一小撮被亚洲人打发走就完事的野蛮人。在海上他们占据上风,但是在陆地上的势力范围很少超出大炮的射程以外,完全不能抗衡中国和莫卧尔帝国这样的强大亚洲帝国、或甚至一些比较强大的地区性国家的威力。

葡萄牙人确立了他们在亚洲香料贸易中的强大地位,并为向欧洲出口亚洲货物的垄断权而与后来居上的荷兰人和英国人竞争。但是在整个亚洲贸易中,甚至在海路贸易中,葡萄牙人所起的作用仍是非常微小的。他们只是在既定的市场上购买早已由亚洲商人收集起来的香料和其他货物,然后把它们运回欧洲。葡萄牙人从未参与生产活动。他们以商人身份与完成生产组织工作的中国、印度、东南亚及阿拉伯创业者竞争。葡萄牙人仅仅垄断了把亚洲货物送到欧洲的运输过程,而且后来不得不面临荷兰人的强大竞争。

葡萄牙人意识到自己在陆地上的劣势,于是便凭借其海上力量,在海路所经的各战略要地占领海滨立足点,并修建防御工事。最理想的地点当然是强大亚洲帝国的边缘地区,或者地方当局力量弱小、能够通过贿赂而说服对方给予优惠的地方。果阿之所以成为葡属亚洲的行政中心,一是它的地理位置最优越--葡萄牙的舰队能够从果阿出发,巡逻整个印度西海岸,这样就基本控制了印度洋上的全部贸易,二是它周围的那一小片地区当时不属于任何一个强大的印度国家。

除了果阿之外,葡萄牙人在印度其他地方建立的基地都不能长久,不是被迫转让给英国人或荷兰人,就是在十八世纪落入善战的马拉塔帝国或孟加拉总督之手。到二十世纪时,除了果阿之外,整个印度次大陆上只有达曼、第乌、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这四块微不足道的小领地仍保留在葡萄牙人手中。

葡萄牙人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显然是因为其胃口太大了。到十六世纪后期,葡萄牙的国力就已不足以维持其原先的统治。葡萄牙国内基础薄弱而且贫穷,无法提供为维持海外基地和抵抗竞争所需的人力和财力。十六世纪结束时,他们在东南亚的垄断性地位迅速被荷兰人取代,不久以后在亚洲其他地方的贸易中丧失了与另一个新兴对手英国竞争的实力。从此葡萄牙不再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殖民力量了。

果阿以及葡属亚洲帝国的衰落是和荷兰的崛起密不可分的。1583年,荷兰人扬·范·林索登乘坐一艘葡萄牙船来到果阿,在那里为葡萄牙的大主教工作了将近六年。回到荷兰后,他发表了《旅行记》一书,对他所见到的世界做了地理描述,记述了他对亚洲的观察,还介绍了抵达亚洲各主要港口的航海说明。这正是荷兰人(还有英国人,他们很快翻译了该书)所需要的。

1595年,科尼利厄斯·德·豪特曼率领一支荷兰船队,利用林索登的航海说明,首次抵达亚洲。此后在许多荷兰贸易公司的资助下,一些荷兰船长又进行了一系列贸易远航。他们发现葡萄牙人在亚洲普遍不受欢迎,尤其是在东南亚。于是他们很快就打破了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荷兰的船只和船员都比较优秀,运送货物前往欧洲更加便宜而且快捷。

荷兰与葡萄牙舰船之间的第一次海战于1601年发生在爪哇岛的万丹,尽管葡萄牙人的船只和人数超过荷兰人,但他们的枪炮较差,船只也不够机动灵活,海战以荷兰人的压倒性胜利告终。

与葡萄牙人不同的是,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专心贸易,避免一切传教尝试或宗教冲突。但他们是冷酷的家伙,用各种最无情的手段来对付亚洲和欧洲的竞争者。1605年荷兰夺取了香料群岛,1641年占领马六甲。这两处都是战略要地,对它们的控制权的易手,标志着葡萄牙亚洲贸易垄断者地位的终结和荷兰势力的崛起。

此后荷兰把在亚洲的努力集中于今日的印度尼西亚和近邻的马来亚,确立了他们自己对香料贸易的半垄断地位。1656年荷兰人又占领了科伦坡,两年后占领整个锡兰,1660年到1662年还占领了葡属印度的纳加帕提南、克兰加诺尔和科铁。荷兰舰队在1603年和1639年都曾经从海上封锁过果阿,但是这座城市利用其城墙和防御设施成功地抵挡住了荷兰人的进攻。

正是亚洲殖民地的丧失,使得葡萄牙的贵族和商人决意终止与西班牙的联合。他们利用西班牙卷入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机会在1640年12月1日发动政变,布拉冈萨公爵约翰在葡萄牙贵族的簇拥下加冕为约翰四世。之后爆发的“葡萄牙王位恢复战争”持续了四十八年之久。1661年,为了换取英国的支持、葡萄牙王室将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同时将孟买和非洲的丹吉尔作为嫁妆赠送给英国。

1583年,英国商人约翰·纽伯里、拉尔夫·费奇和另外三名英国人乘船航行到叙利亚,再由陆路来到波斯湾海角。在霍尔木兹岛,他们试图偷越葡萄牙人的封锁线,以被截获而告终。葡萄牙人宣布他们是间谍,运往果阿关押,这是来到印度的第一批英国人。纽伯里等人死在果阿的监狱里,但费奇设法逃脱出来,随后在印度次大陆旅行了两年多。他拜访了莫卧儿皇帝阿克巴在阿格拉和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的两处首都、之后又乘船到缅甸和马六甲,1591年经波斯湾和叙利亚返回英格兰。

回国不久后,拉尔夫·费奇写了一部旅行纪事,内容与林索登的《旅行记》差不多,但准确性稍差,也不够详细。但是他关于印度财富的描写助长了英国人的胃口,促进了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但是当时统治海洋的是荷兰人,他们轻易地粉碎了英国商人企图进入香料群岛的企图,英国只好以配角身份在一些港口坚持下来。当荷兰人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利润最为丰厚的东印度群岛时,英国人便进入了印度的某些港口,从而开始了征服印度次大陆的漫长征程。

由于在东方的香料贸易上来自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葡萄牙从十七世纪末起逐渐把经营重点转移到了出产蔗糖和黄金的巴西,而把葡属东方帝国抛弃在一旁,任其自生自灭。当整个十八世纪里英国人、法国人,莫卧儿帝国和马拉塔帝国为了印度次大陆的霸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葡属印度却陷入了一种昏沉欲睡的停滞状态。1739年,马拉塔帝国的军队曾经试图攻打果阿,但从里斯本驶来的舰队及时赶到,帮助城中守军击退了马拉塔人的军队。

1757年,葡萄牙国王约瑟夫一世签署法令,授予葡属印度的所有居民以葡萄牙臣民身份,并将“葡属亚洲副王国”改组为“葡属印度行省”,仍以果阿为首府。不过,由于一再发生瘟疫,老果阿城已是十室九空。1759年,由于再次爆发疟疾和霍乱,葡萄牙副王将其王座从老果阿城近郊搬到了西边十公里外的潘吉姆(当地名称为帕纳吉),老果阿城里的居民也几乎全都随副王宫廷一同搬走。到1775年时,老果阿城中的人口只剩下1500人。1843年葡萄牙王室枢密院颁布法令,正式以潘吉姆为葡属印度的首府,并将其更名为“新果阿”。

面积38.8平方公里的第乌岛是阿拉伯和波斯湾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其商业地位几乎与霍尔木兹岛一样重要,葡萄牙人对这里垂涎已久。1535年,古吉拉特苏丹国统治者巴哈杜尔·沙阿在面临莫卧儿帝国胡马雍皇帝的进攻时,被迫与葡萄牙结成防御同盟,并准许葡萄牙人在古吉拉特海岸的第乌岛 上修筑一座要塞。但是古吉拉特和葡萄牙人的关系很快破裂,巴哈杜尔·沙阿将葡萄牙人驱逐出第乌岛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1539年,古吉拉特苏丹国与葡萄牙签订和约,将第乌岛和葡萄牙1531年侵占的达曼地区(面积72平方公里)永久割让给葡萄牙。

1779 年,为了拉拢葡萄牙人对抗英国,马拉塔帝国又将位于达曼东边、达曼恒河上游72个村庄的征税权赠送给葡萄牙。1783年,马拉塔帝国将这72 个村庄的主权正式割让给葡萄牙,以赔偿葡萄牙海军战舰“桑塔纳”号的损失。这些村庄的总面积是491平方公里,被称为纳加尔哈维利地区。1785年,葡萄牙人又购买了附近的达德拉村,从而形成了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飞地,由达曼总督管辖。

达曼、第乌、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再加上果阿,构成了十九世纪以后的葡属印度省的全部版图。在葡萄牙的亚洲殖民帝国像落潮一样向后撤退的时候,很多葡萄牙人像海滩上搁浅的鱼一样留了下来,到处检拾贸易的残羹剩饭,或者从事海盗活动。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后,昔日强大的葡萄牙海外帝国除了非洲和印度沿海的几处据点之外便所剩无几了。在印度次大陆,英国人的绝对优势是无可抗衡的。好在葡萄牙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殖民狂潮中还抢到了一些地方,比如葡属东非(莫桑比克)、葡属西非(安哥拉)、葡属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卡宾达、佛得角群岛、以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群岛。这些殖民地大多是从昔日的沿海据点扩展而来的。

葡萄牙人甚至在十九世纪末制订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粉红地图”方案,计划向赞比西河的内陆地区,也就是今日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殖民,将葡属东非和葡属西非联成一片。这同英国人“从开罗到开普敦”的“红色地图”殖民计划发生了冲突。1890年,英国弃古老的1373年英葡同盟条约于不顾,向葡萄牙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终止在非洲中南部的殖民行动。葡王卡洛斯一世被迫接受了通牒,共和主义者将这一事件渲染成对葡萄牙国家尊严的羞辱,并且发起了一系列宣传运动,令王室的形象大为受损。1908年卡洛斯国王和路易斯·菲利普王储在里斯本遇刺身亡,两年后布拉冈萨王朝末代国王曼努埃尔二世被推翻,葡萄牙成为一个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独裁者安东尼奥·萨拉查博士统治的葡萄牙采取中立政策,因此葡属果阿的莫尔穆冈港在战争一开始就成为来不及返回本土的德国商船的避难所。到1939年8月底,莫尔穆冈港内已经有三艘德国汉萨海运公司的货船停泊下锚,它们分别是7846吨的“布劳恩菲尔斯”号、6342吨的“德拉肯菲尔斯”号和7752吨的“埃伦菲尔斯”号。这些船的船员后来都搭乘葡萄牙商船返回德国,每条船上只留下了一个看管小组。

尽管葡萄牙当局拆下了船上的无线电,但是德国国防部谍报局在印度的特工还是在1942年设法将备用电台带上了“埃伦菲尔斯”号,向印度洋上的德国潜艇和袭击舰发送盟国船运情况的情报。

从1942年末起,英军监听部门发现在孟买以南四百英里处有一座神秘的电台,向外发送密码电报。经过分析和实地观察,英国特种行动执行局(SOE)认为这是“埃伦菲尔斯”号发出的电报。SOE准备对这条船采取行动,但是丘吉尔严令必须尊重葡萄牙的中立地位。最后SOE印度站的负责人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袭击行动。通过私下接触, SOE 设法招到了一批原属于加尔各答商团的业余军人。这些成天酗酒、年过半百、大腹便便的家伙可以以老百姓的身份去袭击德国商船,即使被葡萄牙当局抓住,也可以以“酒后闹事”之类的借口来解释自己的行动。

为了躲开孟买港的轴心国间谍,这些人在加尔各答港登上了一艘古老的蒸汽驳船“菲奥比”号,沿着印度海岸南下,然后在科摩林角北上进入阿拉伯海,驶往果阿。1943年3月9 日,这些人把驳船停在了“埃伦菲尔斯”号的船舷旁边,然后强行登船,制服了船上的德国发报组,在船舱内安放了炸药,然后离船。几分钟后,“埃伦菲尔斯”号在猛烈的爆炸声中沉没了。

由于这次行动破坏了葡属果阿的中立地位,因此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情报当局和当事人对此事都缄口不语,直到1978年英国作家詹姆斯·莱索尔写了一本有关这次秘密行动的书,此事才首次被公诸于世。1980年,好莱坞根据这本书拍摄了一部惊险电影,由大卫·尼文、罗杰·摩尔和格利高里·派克等著名影星主演,电影的名字叫《海狼》。电影的片尾字幕中提到,在1943年3月的头11天里,印度洋上有12艘盟国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而在奇袭“埃伦菲尔斯”号的行动之后,盟国在这个月其余的时间里只损失了1艘船。

(未完待续……)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忻州与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