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南为何豪杰辈出?
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引得春风渡玉关”
从“但求生入玉门关”到“八千湘女上天山”
近代新疆的完整要感谢两个湖南人,一个是左宗棠,另一个是王震。
湖南鼎盛于近代,除教员外,十大元帅有其三,十大将军有其六,上将占三分之一,辛亥革命的主力是黄兴的华兴会,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仅湘乡一县,二品以上军功地主(多为有实利无实权的被保举之人)就有2000余人。
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如此雄厚的人才基础,需要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行。
教员说自己读了六年孔夫子,但他读的却是七家不同的私塾,可谓“一里一私塾”。
韶山冲一个小山村都有如此密集的私塾,可见当时湖南教育之盛。
教育的背后是经济,没有持续的投入,教育是搞不起来的。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42076亿元,这个钱需要年年投,而且还需要稳步增长。
“没有三斗米,哪来读书郎”,近代湖南在各领域人才辈出,海量的可持续的教育资金从何而来呢?
江西填湖广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这些湘军名将,教员、刘少奇、谭政大将等革命家,陈寅恪、齐白石等文化名人,他们都是湖南人,但他们的祖籍都是江西。
据考证,湖南北部、中部80%以上人口为江西后裔,南部超过50%,仅湘西土著较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元末民族矛盾激化,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元军“逢城必屠”,开封、南京、扬州等大量城市人口灭绝。
全国陷入割据混战,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在江淮、江南等核心农业区反复拉锯。
河南又发生鼠疫,户绝者十之有九。
湖南处在南北大通道上,也是十室九空。
朱元璋一看,这哪行啊,必须尽快恢复人口,主要措施有:
解放全国奴婢,流民返乡,大规模移民,鼓励生育,“计民授田”,大兴水利,民屯、军屯、商屯制度化等措施。
其中,“山西填中原”“江西填湖广”是两大核心移民工程,江西和山西,地形相似,都是三面临山,一面靠江,一条主河贯穿南北,平时发展经济不易,战时却可以避难,两省都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就是因为易守难攻的地理。
江西老表移民到湖南后,为何能成为湖南的第一桶金呢?
因为宋明时期的江西是中国第一大省,在人口、农业、纳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是第一。
湖南地处内陆,长期是文化沙漠,虽然出现过周敦颐、王夫之,但总的说来,人才之少寥若晨星。
江西移民不仅带来了人口红利,更带来了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樟树的药材加工技艺。湘潭的“江西会馆”至今留存着17块功德碑,记载了赣商在湘江流域建立粮仓、药行的创业史,成为两省经济血脉相连的见证。
大量江西移民的涌入,带来了财富、技术和文化,使湖南人口素质大大提高。到康熙时,湖南水稻生产已有了较大发展,赢得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湖南湖北本一家,原来都是楚国的地盘,所以,湖南又称楚南,康熙一看,现在你实力太强了,赶紧拆分吧,这才有了两湖分治,就像江南省实力太强,分成江苏和安徽一样,只剩下尴尬的南京身为江苏省会却不得不成为徽京。
需要说明的是,到了明初时,“湖广”只有两湖没有广了,只是历史上喊习惯了,两湖仍叫“湖广”
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对湖南的影响深远,不仅使湖南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而且还带来了移民所具有的开拓精神与进取意识,并逐渐形成了明显有别于其他省的特殊民风:“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种性格与“东北人能动手绝不动口”“四川人绝不拉稀摆带”“客家人脖子硬不怕死”一样,都是因为移民经历而形成的集体性格。
所谓“霸蛮”就是“不认输”的意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就是这种性格最生动的体现。
一口通商
1757年,乾隆下令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其余海关全部关闭。
这一关不要紧,江西和湖南吃的是肥头大耳,因为他俩都有通往广州的水路,江西有赣江,湖南有湘江和湘粤古道,他俩垄断了贸易通道,相较于江西来说,一口通商对湖南的影响则是脱胎换骨的。
比如,槟榔产于热带,但湘潭人吃槟榔全国第一,就是从广州带回湘潭的。
需要说明的是,株洲紧挨着湘潭,但湘江湘潭段有一个更大的“U”形湾,水流较缓,更利于泊船。
郴州则因为区位优势成了贸易中转站,大量货物(如茶叶、矿产)经此集散,推动了本地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长沙、湘潭发展为区域性商贸中心,湖南的茶叶、稻米、桐油成为出口主力,农业从自给自足转向了市场化生产,票号、镖局、客栈等服务行业也蓬勃兴起。
长沙岳麓书院、郴州东山书院等因资金充裕扩大规模,吸引省内外学子,为人才辈出奠定基础。
商旅带来了沿海和西方的消息,打破了内陆的封闭,湖南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湖南四杰”魏源、陈起诗、汤鹏、左宗植(左宗棠的二哥)受此影响,提出“师夷长技”等革新思想,著作《海国图志》成为近代启蒙经典。
乾隆的一口通商对湖南的影响是巨大的,湖南成了全国物流与粮食供应链的核心通道和节点。物流枢纽地位带来了经济繁荣,资本投入教育催生了人才梯队,思想开放推动了近现代湖南成为变革前沿的进程。
在乾隆一口通商之前,还有两次一口通商,一次是明嘉靖年间(1523—1566年),共43年,还有一次是清顺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55—1684年),共29年。
三次一口通商共157年,给湖南带来了滚滚财源。
但一口通商是一把双刃剑,1842年,英国人逼着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开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两广地区依赖十三行谋生的码头工人、矿工、炭工、挑夫、客家人等群体很快失去了生活来源,引爆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众多反清斗争,太平天国从广西桂平金田村出发,很快就席卷全国。
以前有多爽,现在就有多惨,依赖水运生存的江西、湖南经济一下子断崖式下降。
1898年,《内港航行章程》签订后,清政府又新增了九江、长沙、宜昌、岳阳、湘潭为通商口岸,洋货的倾销打垮了脆弱的民族工商业,鸦片又吸走了中国大量财富。
正如张之洞所言:“湖南煤、铁之利,自昔甲于天下。道光以前,浙江沿海各省,无不仰赖湖南之煤铁。……自与洋人互市,洋煤洋铁阑入内地,洋铁洋煤之销路占进一步,则湘铁、湘煤之销路退缩一步。以致湖南煤铁不能售出境外,其利皆为洋人所占”
江西比湖南惨,航运萧条,造船业萧条,景德镇的瓷器技术此前就被传教士偷偷带回了欧洲,出口受阻,更惨的还在后面,一场太平天国,江西多次成为主战场,导致人口减半,财富被劫掠一空,辉煌千年的江西就此陨落。
船山遗书
江西移民的到来提高了人口素质,一口通商挣到了一大桶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这不能解释近代湖南豪杰辈出的原因。
因为王夫之,因为他的《船山遗书》,近代湖南的所有变革者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认为“能兴即谓之豪杰”——唯有唤醒主体精神、坚守道义担当、勇于革新实践,方能在任何时代超拔流俗,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脊梁。
他认为培养豪杰的核心是“立志脱俗”与“知行合一”,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为近代谭嗣同、毛泽东等人提供了精神资源。
《船山遗书》作者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被称为最有骨气的思想家,也是继北宋周敦颐(1017年—1073年)之后,又一位奉祀孔庙的湖南人。
王夫之反清复明失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
他比搞一口通商的乾隆大117岁,之所以排在乾隆后面,是因为他的学说被埋没了近200年,他反清的思想在当时没人敢发表。
1842年,《船山遗书》首次刊印。
文献学家邓显鹤(1777年—1851年)对湖南文化的收集整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刊刻出版各种学术、文献书刊40多种、600多卷,自己编著400多卷,共计1000余卷,在整理的文献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船山遗书》的刊刻。
他被称为“楚南文化第一人”“湘学复兴大师”,去世后,其墓表由曾国藩撰文,左宗棠书写,这是曾、左二人唯一联手创作的作品。
王夫之在哲学、历史、文学、儒学、佛学等众多领域均有很大成就,他的学说一直影响至今。
曾国藩通过他的重“礼”思想来强化儒家的传统观念;
维新人士吸收他“变化日新”的社会变革观倡导改革;
辛亥革命利用他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反清革命;
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
杨昌济赞赏王夫之的知行学说,并影响到青年毛泽东;
梁启超对其评价说:“近世的曾文正(曾国藩)、胡文忠(胡林翼)都受他的熏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
谭嗣同在《论六艺绝句》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评价道: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
需要说明的是,左宗棠是第一版《船山遗书》的编辑,郭嵩焘、曾国藩都是因为他才知道这本书。
梁启超称赞左宗棠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教员赞其“对国家主权寸土不让”
左宗棠之所以能在朝堂上与海防派死磕,提出“海塞并重”的观点,能在64岁时抬棺西征平定新疆,能在68岁时得知清使签订丧权条约后,再度抬棺进驻新疆哈密,以武力为后盾支持曾纪泽谈判,最终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大部分领土,保全了166万平方公里国土,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硬骨头”,就是因为他深受王夫子豪杰思想的影响:“身可辱,生可捐,国可亡,而志不可夺!”。
教员也有理论来源于王夫之,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且实践可验证真知,《实践论》也系统性地阐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员还利用船山学社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1921年,教员利用船山学社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将其定位为“党的理论策源地”。课程设置融合了船山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编写了《船山简明读本》作为教材,并邀请了李达、何叔衡等讲授唯物史观,该校培养出了夏明翰、毛泽民等早期革命骨干,成为中共首个干部培训学校。
教员以自修大学为基地,组织工人夜校和工运领袖培训班。例如,安源罢工前,他多次赴矿井调研,编写了《工人夜校读本》,用王夫之“行可兼知”思想鼓励工人团结斗争,并指导刘少奇、李立三等制定罢工策略。
1922年,教员在船山学社主持追悼被军阀杀害的工运领袖的活动,以王夫之“舍生取义”的精神号召革命,推动全国反军阀的浪潮。
他定期举办沙龙,探讨王夫之“公天下”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为革命提供本土化的理论支撑。
对了,教员与杨开慧的婚礼也在船山学社举行,不置嫁妆、不坐花轿,仅花费6元宴请亲友。
左宗棠1885年去世,教员1893年出生,他们并无交集,但都深受王夫之的影响。
太平天国
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清廷是不发军饷的,全靠自筹,那么多人马怎么自筹?抢呗,这个口子一开,老百姓就遭了殃,湘军将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的财富劫掠一空,往湖南运送金银财物的船只在长江上浩浩荡荡,遮天蔽日,来了一次财富大转移。
这是存量资产的直接掠夺,增量资产就是大量湘军将领入朝为官。
单就政界官员而言,曾国藩去世后,其幕僚中总督以上者15人,巡抚14人,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参将、副将、知州、知府等不计其数。
有钱了,干嘛?
搞教育!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我们来看一下谭嗣同的人物关系,大家就知道近代湖南的教育有多牛了。
毛主席有个老师叫杨昌济,杨昌济有个亦师亦友的老师叫谭嗣同。
朱德有个老师叫蔡锷,蔡锷在时务学堂有个老师叫谭嗣同。
也就是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有一位共同的师爷。
谭嗣同有个同学叫唐才常,唐才常为给谭嗣同报仇成立了自立军,自立军有员猛将叫黄兴,黄兴有个校友叫宋教仁……
近代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全国第一,留法学生第二,留俄学生前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李富春、蔡畅、赵一曼、左权都是留俄的,加上湖南本土的私塾、书院、学堂、学校、师范,为近代湖南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以魏源为代表的经学主变派、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以黄兴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派、以杨度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以教员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都源于湖南因一口通商和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而攒下的雄厚教育资本。
江西因太平天国而衰落,但江西特殊的地理又使江西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
粤汉铁路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沉沉一线”指的就是京广线。
最初的京广线是由两段组成,一段是卢沟桥到汉口,一段是汉口到广州。
修建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战败,既然海战不行,那就打通南北交通的陆路大动脉,“深入腹地,可避列强沿海威胁”
最初的线路选择是经江西九江、赣州,翻越大庾岭到广州。
但此时的朝堂之上,江西人已经不剩几个了,而湘军集团在朝中势力庞大,朝中有人好办事。
先是谭嗣同在《湘报》发表文章《论湘粤铁路之益》,系统对比两省优劣。
他说江西有“六不利”,湖南有“九利十益”,言之有物,堪称雄文。
熊希龄联合士绅面见张之洞、盛宣怀,强调湖南“风气刚健,可练兵御侮”“矿产丰饶,能支撑工业”,将铁路提升至救国高度。
这招高明,你不就是怕海战打不过吗?湖南人霸蛮,不怕死,过湖南,保你安全。
因粤汉铁路的开通,长沙取代湘潭成为商贸核心,株洲因粤汉、株萍铁路交汇成为工业中心,衡阳发展为湘南物资集散地。对应的是,传统赣江商路被铁路取代,九江、赣州经济迅速衰落。
江西没有自弃,在革命火焰迅速燃烧时为红军提供滋养,与来自湖南的兄弟一起战斗,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历史是过去的故事,新的篇章需要新时代的书写。
江西的稀土、锂矿储量全国领先,宜春锂矿含量占全国40%,可以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核心支撑,京东方、立讯精密的电子信息、宁德时代宜春基地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2024年接待游客8.9亿人次,超过湖南19.1%,红色旅游(井冈山)与生态旅游(婺源)形成了全国示范效应。
江西正在加速与广东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赣粤运河建设,借助深赣高铁打造“研发在深圳、制造在赣州”的产业分工,积极引入大湾区高端产能。
江西、湖南本是一家人,在合作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才是快乐的好兄弟。
热点资讯
- 盛趣游戏《庆余年》手游获2019CGDA游戏制作团队大奖
- 爱情漩涡,如何挣脱“爱的黑洞”?
- 网友怕小莎绕地球三圈找不到地址,最后把外卖全吃了!
- 网传50万日本人来华养老?山东康养集团:纯属假的!
- 小说:LOL菜鸟逆袭成大神?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这头脑!
- 保加利亚拒绝中国高铁选西班牙合作,如今项目陷入僵局,后续进展
- 去成都发现,crocs洞洞鞋不兴了,满大街都是“芭蕾舞鞋”,
- BB/T 0018 玻璃瓶耐热冲击试验仪 保障葡萄酒瓶质量
- 北京大兴北臧村镇举办诗歌朗诵接力大会,传承诗意文化
- Ctrl+C/V高效办公技巧:速存这5个实用快捷键,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