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三年增程车真后悔,缺点越来越多,卖掉才敢说

点击次数:124 发布日期:2025-08-10

近几年来,增程式汽车可以说是在国内汽车市场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

当初它刚出现的时候,宣传口号喊得震天响,说这是解决了新能源车里程焦虑的终极方案,既能享受纯电车带来的安静平顺,又没有纯电车的续航烦恼,加油就能走,简直是完美的出行伴侣。

在这样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很多消费者都动了心,觉得这简直是为中国复杂的用车环境量身定做的产品,于是纷纷掏钱购买。

可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第一批车主开了两三年之后,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增程式汽车好像并不像当初宣传的那么美好,甚至有些地方让人用着越来越不舒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不讲那些花里胡哨的专业术语,就聊聊大家在日常用车中遇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第一个让人感觉“不对劲”的,就是那个听起来非常唬人的超长综合续航里程。

广告上动不动就标个综合续航一千两百公里,甚至一千四百公里,听上去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途都不用停,彻底告别了续航焦虑。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数字对大多数车主的日常通勤来说,几乎没什么参考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买这类车的人,初衷大多是为了省钱和体验电车的驾驶感受。

只要家里能装充电桩,或者单位附近充电方便,大家基本上都会把它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开。

毕竟,一度电几毛钱,一升油七八块,这笔经济账谁都会算。

所以,那个号称能让你远走高飞的增程器,也就是那个小汽油发电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闲置的,一年到头也启动不了几回。

这样一来,真正决定你日常使用便利性的,就变成了它的纯电续航里程。

而早期的增程式汽车,为了控制成本,电池包的容量普遍不大,官方标注的纯电续航大多在一百五十到两百公里之间。

这个数字还是在最理想的测试环境下得出来的,实际开起来,折扣是免不了的。

尤其到了冬天,气温一低,电池性能下降,再开个暖风,续航里程直接就打个对折。

要是再遇上堵车、高速行驶或者车上多坐几个人,实际能跑个七八十公里就算表现不错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你本想买个没有里程焦虑的车,结果却陷入了频繁充电的“充电焦虑”中,有时候甚至一天一充,这和买一辆小型纯电车有什么区别呢?

那个所谓的超长综合续航,成了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理论值”。

第二个问题,也是很多车主吐槽最多的,就是增程器启动时带来的糟糕体验。

在电量充足的时候,增程式汽车确实和纯电车一样,安静、平顺,加速迅猛,车内几乎听不到任何噪音,高级感十足。

可一旦电池电量掉到设定的阈值,需要增程器启动介入发电时,那种美好的体验瞬间就会被打破。

很多车主都描述过那个瞬间:在毫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车里会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轰”响,紧接着,方向盘和座椅会感受到一阵明显的高频振动,车厢里瞬间充斥着发动机工作的嗡嗡声。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正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看书,旁边突然有人启动了一台老旧的柴油发电机,那种巨大的反差感和突兀感,对乘坐体验是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在高速行驶需要急加速超车时,增程器为了提供足够电力会以高转速运转,噪音和振动会更加明显,感觉就像开着一辆动力不太够的燃油车,丝毫没有了新能源车该有的从容和优雅。

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一秒切换,让很多车主觉得这车像一个性格分裂的“缝合怪”,远没有达到宣传中所说的“无感介入”。

再来说说保养和维修的成本,这又是一个让很多车主始料未及的“坑”。

买车前,不少人想得很简单,觉得这车主要用电,发动机不怎么用,保养肯定跟纯电车差不多,能省下不少钱。

可现实是,增程式汽车有两套动力系统,意味着你要承担双份的保养责任。

电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需要定期检查,这笔费用省不了。

而那台不常工作的发动机,也不是放着就行的。

机油、机滤这些油液耗材都是有保质期的,就算你一年到头没烧过一滴油,到了保养手册规定的时间或者里程,照样得去换,不然就会影响质保。

这就好比你家里装了两台空调,一台常用一台备用,但物业费是按两台的面积收的,一分钱都不能少。

除了保养,维修成本更是个大头。

增程式汽车的结构比纯燃油车和纯电车都复杂,上面集成了各种传感器、激光雷达、空气悬架等高精尖的零部件。

一旦出了问题,外面的普通修理厂根本不敢接,甚至没有能力修,车主只能回到价格高昂的4S店。

这些零部件的价格都非常昂贵,一个小小的剐蹭可能就会导致上万元的维修费用。

这直接导致了第四个问题,就是保险费用特别高。

保险公司在计算保费时会参考一个叫“零整比”的数据,也就是把一辆车所有零件的价格加起来,再除以整车的售价。

增程式汽车的零整比普遍偏高,意味着出险后的维修成本高,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大,所以给出的保费自然也就不会便宜了。

最后,就是保值率的问题。

开了几年车想换掉的时候,很多车主发现自己的车在二手车市场非常不受欢迎。

二手车商在收车时,最怕的就是车况不透明。

对于燃油车,他们可以通过检查发动机、变速箱的状态来评估车况。

对于纯电车,他们有专门的设备可以检测电池的健康度。

但面对增程式汽车,他们就犯了难。

这台车的电池衰减了多少?

不知道。

那台增程器,前任车主是偶尔应急用,还是经常高负荷运转,磨损程度如何?

也很难判断。

这种信息上的不确定性,让二手车商不敢给出高价,为了控制风险,他们只能把价格压得非常低。

结果就是,增程式汽车的二手成交价往往远低于车主的预期,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或纯电车还要不保值。

当初为了“解决焦虑”而多花的购车款,在卖车的时候,又以另一种形式变成了新的“亏损焦虑”。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增程式技术。

在几年前,当纯电动车的续航普遍不长、充电设施也不完善的时候,增程式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过渡方案,它让很多人第一次体验到了电驱的优势,对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功不可没。

但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如今,主流的纯电动车真实续航已经可以轻松突破六七百公里,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普及也让充电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那种“小电池、大油箱”的增程式产品就显得有些落伍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车企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正在积极地做出改变。

现在新推出的增程式汽车,已经开始朝着“大电池、小油箱”的方向发展,将纯电续航里程做到两三百公里以上,让车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以纯电模式行驶,而增程器则回归它最原始的定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只在长途或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备用电源”。

这种转变,无疑是更加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也让增程式技术在未来依然保留了它的一席之地。